close

沒有讀這本書以前,一直覺得西方靠著船堅炮利吃定了長期鎖國沒有先進武器的晚清,而事實上西方國家經過了長久的佈局。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是金融界的創新。

LCXA0802.JPG

中國歷代不斷上演富強、崩解、藩鎮割據等朝代的替換,最大的原因是長期只靠政府的稅收養活軍隊,來抵抗外強或侵略鄰國,最終因龐大的支出而滅亡。清朝最後還賣官,或壟斷採購權等等,各種短多長空的方法,導致國家經濟崩壞而加速滅亡。

反觀英國,自從私人英格蘭銀行成立後,便開始從民間籌款,因此有錢人都可當英格蘭銀行的股東,並借錢給英王,收取適當的利息。銀行搭建了一座橋樑,不僅幫助有錢人與政府結盟,還導致了金本位制、皇家造幣局、房地產融資信貸、貿易票據結算、股票交易、海事保險與火災保險規模化、產生金融新聞媒體等等財政革新。這些都促進了資金的穩定及工商業的繁榮,甚至導致當時人口只有法國三分之一的英國,當上近代世界的霸主。這本書比較同一時期的大明與英格蘭的金額政策,明確的例證當時雙方做法的差異及其影響,並介紹這些金額財稅專有名詞在幾百年前是如何被發明、並影響東西方的發展。 

可能有人會說,鈔票不是中國人發明的嗎?財政創新為何不是在中國呢?因為國家發行的鈔票,在國家都無法兌現的時候即形同白紙,元朝就有這樣的問題, 因此在不信任政府的情況下,明清民間的所有交易行為仍以白銀為主。而這種死板的流通方法,終究導致中國在國際貿易上的損失,進而影響國家的穩定性。

看完這本書之後,才知道金融管理機制常常影響一個系統的成敗。難怪工商業有很多CEO是做財務出身的。雖然這本書有很多專有名詞,但是配合歷史的一些故事,使得讀者能夠很快進入狀況。即使像我這樣經濟學都沒修好的人,也能夠理解這些金融歷史故事的巧妙。

作者:李弘

arrow
arrow

    Poly & Jen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