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「園丁不能改變春夏秋冬,但可以讓植物在四季生長的漂亮一點,醫師不能起死回生,但可以讓病人在生死之間活得舒服一點。」這是柯文哲給自己的課題,也是本書的重點。

IMG_2901.JPG

書中的每一則病歷經驗,都可以深深體會到它們帶給柯P對於人生意義和生死的省思。他說學校教育他如何盡全力的治好病人,卻從沒有教他如何面對救不回的患者。在看過數次措手不及的生死抉擇之後,他開始兩難於要解決病人的疾病(截掉四肢等待換心的機會),還是要解決他的痛苦(接受命運,跟家人做完美的道別)。葉克膜的成功和安寧病房的成就,讓他漸漸明白「既然死亡是無可避免的事實,那麼何必在意那些世俗的成敗和名利?

IMG_2567.JPG

書裡有一個病入膏肓的老太太,兒女們聽完解說後請求醫師允許他們將老母親帶回家等待天時,柯P問這是老太太生前的決定嗎?兒女們回答,老媽生前就樂於助人,要是占個床位也不會改變什麼,不如讓出來給需要的人。這件事感動了柯P,也震撼了我。我想這個家庭一定早就聊過這樣的話題,所以子女才能更放心的去安排出院。

這個病歷令我想起,三年前在父親的病房內忐忑不安的我。當我必須請求87歲的老父親面對其胸腔手術可能面臨的風險,並同意放棄過度醫療時,心理的不捨和壓力何其大,所幸一切平安順利。之後我了解生死課題既然不可避免,學習坦然的面對它是必要的。同時對於這本書中提到「醫師如何幫家屬面對病人的最糟情況,給予家屬做出選擇的勇氣。」感到心有戚戚焉。

台灣的醫療資源非常充足,但這也造就很多生前最後一段路的無效醫療,病人被整的水裡來活裡去,古早甚有「死馬當活馬醫」這種看似合理的建議。以前若醫生建議家屬帶回其病重的家人,可能會被視為沒給紅包或是踢皮球,但現在的醫生更該考量尊重生命最後一哩路,讓家屬及病人了解救與不救的差別。若不能活跳跳的重生,插上一堆管多拖三個禮拜,或是救成一個病奄奄地躺一輩子的人,到底是為了誰?通往地獄的道路充滿了善意(Road to hell is paved with good intention),若不能分辨這些”善意”,只會把所有人拉下地獄。

網紅「漢娜在翻譯」提到,經歷日本的311大地震後,她時常問自己「若今天就死去,有沒有什麼遺憾?如果有的話,要馬上去做。」結果常常什麼也想不到,所以覺得即使不幸死掉也沒關係。聽起來很嚇人,但這其實是很正面的想法。

這本書可說是柯文哲的回憶錄,前半為其醫生生涯的人生體會,後半為其政治人生的縮影。我特別欣賞其人生態度和對生死的超然。我自問沒有那麼豁達,總有一些人生清單還沒打勾,但去掉華麗的項目(例如:南美洲旅遊、用時速200公里開著敞蓬車、爬幾個困難的百岳),其實這前半生還蠻充實的。真的到了那一天,希望我沒有遺憾。

IMG_2436.JPG

生死之間 by 柯文哲

arrow
arrow

    Poly & Jen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